屠呦呦先生获诺奖不能终止钱学森之问
2015-10-09 08:39:59
  • 0
  • 14
  • 28

中国人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谁说我们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不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吗?

在此之前,有诸多华裔外籍人士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但从国籍上讲,毕竟不是中国人。去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人还是无法释怀诺贝尔奖情结,毕竟不是科学类奖项。而这次,大家在为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而欢呼雀跃的同时,钱学森之问似乎被抛在了脑后。

屠呦呦获诺奖,是不是说明钱学森之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成了一个伪命题呢?是不是说明我们人才培养质量就提高了呢?非也!让我们先看看屠呦呦的求学经历。屠呦呦生于1930年,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1955年大学毕业。这说明,先生的老师们都是在共和国成立之前成长起来的,不仅先生的老师所受的教育与共和国没有渊源,就是先生自身所受的正规学校教育也与共和国没有太多的关联。尽管其接受高等教育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但是,新中国在那时还来不及重塑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模式等。因此,屠呦呦所接受的教育,当然也包括高等教育,更多地勾连着民国时期的元素。

或许有人会说在国人如此深受鼓舞和兴高采烈的时候表达这种观点有点不解风情。但是,历史也一再证明,盲目讨好的观点一旦形成主流,最后也都破坏了风情。屠呦呦被授予诺奖,是为了表彰其在发现青蒿素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而青蒿素是在1972年被发现的。也就是说,屠呦呦以85岁的高龄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因为40多年前的突破性学术贡献。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这最近40多年,我们却无法取得让国际社会认可的学术成就呢?难道不是人的问题吗,难道不是我们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吗?

我们的近邻日本,最近15年,平均下来几乎每年都有1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学者熊丙奇将这一现象形容为日本诺奖的井喷。而我们凭借40多年前的成果在今天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请问我们最近的40多年都去哪儿了?

屠呦呦获诺奖,毫无疑问说明了中国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三无学者获奖本身具有着极大的反讽,不断地拷问着中国的导师评聘、院士遴选、学术贡献认定等各种制度。比如,先生为何在2001年才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为何几次申报院士都落选,为先生获奖引起了有关争议等。但我认为,相比这些荣誉评定制度的缺陷,更值得关注的是我们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我一直都认为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之谜是一脉相承的。李约瑟博士是从科技发展史的角度发问的,而钱学森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发问的,尽管出发点各异,但终究是人的问题,可谓殊途同归。因此,在祝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同时,我们也要从破解李约瑟之谜的各种解答中反省我国的文化传统、人才观念以及教育模式,也要继续紧扣钱学森之问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之道。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